上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A.皇权空前加强 |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宗熙宁元年……执政以河朔早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串。……王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一一《宋史》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卖入官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除请,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送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士心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日而史。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一一《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中王安石对于"国用不足"的分析是否准确",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当时能否实现?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措施,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什么现象实施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你是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 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北宋中期某大臣上书曰:“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皇帝命其进行变法,这次变法的背景不包括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
C.冗官、冗兵、冗费 |
D.辽和金的威胁 |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哪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言。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得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的生产 |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回答:
(1)当时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 B.募役法 |
C.市易法 | D.方田均税法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资治通鉴长篇》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综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的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