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 B.迁都洛阳 | C.推行均田制 | D.实行租调制 |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北方实现统一 |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
C.民族矛盾尖锐 | D.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行汉制 (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 |
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
B.汉族 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D.商品经济的繁荣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
拓跋 |
拔拔 |
丘穆陵 |
汉姓 |
元 |
长孙 |
穆 |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 B.推行三长制 | C.整顿吏治 | D.迁都洛阳 |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
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 D.迁都洛阳 |
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