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 |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
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开始向赐爵制转变,这一转变适应了
A.新兴奴隶主的需要 | B.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C.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 D.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需要 |
王充说:“(战国)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这说明战国时期:
A.已实现了集权统治 | B.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
C.选官标准已经改变 |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 B.汉武帝改革 |
C.北魏孝文帝改革 | D.王安石变法 |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
C.改变了社会性质 | D.以失败而告终 |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这一主张的实行,主要打击了
A.贵族 | B.商人 | C.新兴地主 | D.农民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