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黄仁宇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 B.孟子的“性善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陆九渊的“心学” |
盂子说:“得乎斤民而为天子,得乎太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人夫。”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 | B.维护统治秩序 | C.强调层层分封 | D.体现以德治民 |
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 )
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 | 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 |
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 | 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A 人的平等权利 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D 人的自由平等
西方园林体现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 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C.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A.社会和谐 | B.依法治国 | C.制度创新 | D.改革开放 |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 B.格物致知 |
C.发明本心 | D.经世致用 |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老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 B.伦理道德 |
C.礼乐秩序 | D.法制建设 |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 B.循序渐进 |
C.因材施教 | D.有教无类 |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