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登上皇位,他的做法违反了( )
① 孔子倡导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 ④唐朝法律的选官制度
A.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 |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在这一社会变革时期,出现了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大思想家,出现了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文化繁荣。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告子曾与某人辩论人性问题。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不分于东西也。”某人反驳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此人可能是( )
A.孟子 | B.荀子 | C.老子 | D.孔子 |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B.背离了儒家礼治思想 |
C.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 D.形成了君主专制思想 |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A.社会和谐 | B.依法治国 | C.制度创新 | D.改革开放 |
“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 B.格物致知 |
C.发明本心 | D.经世致用 |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老子 | B.孟子 | C.董仲舒 | D.朱熹 |
《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由此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 )
A.人情关系 | B.伦理道德 |
C.礼乐秩序 | D.法制建设 |
《论语·雍也第六》载: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段记载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是
A.启发诱导 | B.循序渐进 |
C.因材施教 | D.有教无类 |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