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A.儒家的忠孝思想
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整理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在当时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认为西周的辉煌已不再,但仍对过去充满敬意,而不是弃他而去……”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煮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