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辩证”观念 B.孟子的“仁政”学说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韩非的“变革”主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 B.以礼治国
C.民贵君轻 D.礼法并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B.墨子孔子老子
C.孔子韩非子墨子 D.孔子韩非子老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

A.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材料观点(   )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                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
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                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 D.公正至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制天命而用之”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