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天主教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
B.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
C.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
D.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一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指的是( )
A.启蒙运动 陆王心学 | B.文艺复兴 宋明理学 |
C.宗教改革 宋明理学 | D.文艺复兴 汉代儒学 |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C.“制天命而用之” | D.“兼相爱,交相利”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 B.墨子 孔子 老子 |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 |
《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术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
A.以民为本 | B.关注民生 | C.人性向善 | D.关注现实 |
马丁·路德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其本意的是( )
A.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 D.现实世界人皆平等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辩证”观念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韩非的“变革”主张 |
公元前513年,晋国执政赵鞅“铸刑书于鼎”并公之于众。孔子认为此举会导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见,孔子主张( )
A.以民为本 | B.以礼治国 |
C.民贵君轻 | D.礼法并施 |
16世纪的特兰托会议宣称:“基督教的真理和道德规范,除依据《圣经》外,还依据不成文的传统,而传统任凭教会选择决定,《圣经》的诠释亦必须遵照教会意见。”此次会议主要目的是( )
A.反对宗教改革 | B.强调信仰的纯洁性 |
C.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 D.阐释信仰和道德的关系 |
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德改革敕令》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
D.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 B.墨子孔子老子 |
C.孔子韩非子墨子 | D.孔子韩非子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