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交通运输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完成下列问题。

秦朝疆域图                             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局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交通建设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外国资本即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中国在1872年轮船招商局建立以前,没有轮船航运业。……1877年,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中外轮船的吨位中,外国船占63.3%,中国船占36.7%,1907年外国船占84.4%,中国船占15.6%,到1930年,外国船占82.8%,中国船占17.2%。
——《中国近代经济史》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说明其影响。
(2)航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轮船招商局创办的背景怎样?它在中国航运发展的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0分)铁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下列关于近代铁路的史料。
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后不久,清政府以“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理由,禁止火车行驶。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武汉很快发展成中国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截至1911年,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九千多里,并控制了其中的94%。
1936年,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湖南一万余名船夫和挑夫因此失业。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修建铁路对近代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要求:条理清晰,角度多样,并有总体认识) (10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日:“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仅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占总比例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守,“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五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五分析铁路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1,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2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中曾说:“乡下人看上海,看到的是繁华。道德家看上海,看到的是罪恶。文化人看上海,却每每看到的是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当南北航线之要点,东西洋贸易之枢纽,新学输入,风气之开,较他处先。是上海者,诚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也。              ——《民立报》1911年7月3日。
材料二: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品岸。”
——摘自《上海档案》
(1)《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源于中英的哪一场战争?战争的结果如何?
材料三:“四围马路各争开,英法花旗杂处来。怅触当年丛冢地,一时都变作楼台。”
——19世纪70年代竹枝词
(2)竹枝词所咏的是何事?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材料四:“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摘自《上海档案》
材料五: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地埋铁管通街市,真个销魂不夜城。
——《申江百咏》
(3)“火树千株”指的是什么?它的发明源于哪次工业革命?
材料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4)上海人民阅报风气的形成始于哪份中文报刊的创办?其主要价值如何?
材料七:余游上海十余年矣,寓庐属在洋场,耳闻所及见闻逐髁,……此邦自互市以来,繁华景象日盛一日,停车者踵相接,入市者目几眩,骎骎乎驾粤东、汉口诸名镇而上之。来游之人,中朝则十有八省,外洋则二十有四国。”         ——葛元熙《沪游杂记》自序
(5)上海近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请概要评述上海的近代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偈议。
材料二: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铁路的修筑权。1900-1905年间铁路总体发展为三千二百哩,除全长201公里的京张铁路为本国修建外,其余铁路均为外国持有部分股权下所修建。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铁路发展面临的困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状况。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尽管困难重重,我国铁路建设仍然有一定的发展,分析发展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 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二 义和团曾经张贴“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三 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从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日苏嘉,日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
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
——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后人物》
(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战国
西汉

南宋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现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 
——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时间
交通建设成就
19世纪
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
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
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
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
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
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欧美的交通运输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事业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如图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4分)
(2)在材料一中,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马车   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
铁路——京张铁路  

材料二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州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咸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都中言官复连奏弹勤,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谕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臀铁路的轨道上。
——黄一琨《唐胥铁路之铁路与皇陵》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伞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
在《建国方略》中,他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孙中山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唐胥铁路的建设及其遭遇说明了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4分)
(3)这一方案未能付诸实施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4)21世纪初,孙中山的“高原铁路系统”理想得以初步实现,其突出成就是什么?(1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通讯工具的进步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