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二 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口岸;长江沿岸的安庆、湖口、沙市等处准许停泊外轮,并上、下客货。
——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
鸦片入口每箱(百斤)缴纳税厘110两后,由华商持凭单运销,中途不再征税。
——1885年签订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英国又取得了哪些新的侵华权益?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2)材料三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出现图中建交最高峰的原因。
材料四
                  
亚太经合组织会标                    上海合作组织会标
自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派遣高素质警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公安部紧密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国际维和工作。从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维和警察以来,已先后向联合国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
——中新网
(3)根据材料四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有何建树?
材料五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申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4)阅读材料五,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5)根据上述材料,综述中国近现代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请回答:(1)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奉行怎样外交方针?
(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60分)2009年11月8日~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合作八项新举措。
材料一:我国与非洲各国的交往源远流长。1405年至1433年间,中国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就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下西洋,足迹遍及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有何意义?(6分)
材料二: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29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另有5个国家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的成员代表了占世界面积1/4,人口2/3的国家的人民.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完全由亚非国家自己发起、自己举办,并且没有一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并为推动会议的成功举行发挥了巨大作用。
(2)第一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什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在当时情况下,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具有什么历史意义?(1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与世界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直到80年代,中国对国际社会只是谨慎和有限的参与。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国内外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什么?
(2)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列举其中三项重大成就。
(4)当今世界格局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形势下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对外交往经历了古代的朝贡外交和近代的屈辱外交,现代中国的外交观念和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
1971
1972
建交国家
8
9
1
0
0
1
3
……
14
17

 
材料二 对于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华帝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果要了解其单方面的和不平等的性质,我们就必须回顾一下中国首先强加于西方来客的古老朝贡制度。这个古老的中国制度,也同取代它的条约体系一样,是不平等的。不言而喻,二者不平等的性质各有不同。值得回味的是,清廷对今日司空见惯的外交礼仪极力拒斥,对今日看来严重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割地赔款、治外法权等最不平等的条约款项,却相对容易接受;而西方列强则将清廷习以为常的朝觐礼仪,视为最不堪忍受的不平等待遇。
——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材料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52—1953、1954—1955、1971—1972这三个阶段,影响中国外交发展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现代中国外交的平等性”。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问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2)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制定了哪些外交政策和方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请回答:
(1)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2)1953年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评价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度与我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交往渊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中印两
国就有往来,隋唐时期交往就更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国商
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
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在唐代中印文
化交流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两位高僧……。
材料二:马克思针对英国侵略印度的结果断言:“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
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
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三:……从1949年,印度成为第一个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开始,
两国进入“蜜月期”。1954年10月,尼赫鲁
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
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
的一段佳话。
——《南方周末评论:龙象相邻--中印关系历史
与现实》
材料四: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实行了具有本国特
色的发展模式: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现代工
业与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利用国外资源与自力
更生结合的发展方针等。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印度经济模式虽然存在着问题,但获得
了一定的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开始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再一次证明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大
促进了印度经济实力的增长。
——李大薇《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唐朝时印度称谓叫什么?(2分)材料中所说的“两
位高僧”是指哪两个人?分别说明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的“双重使命”的涵义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这一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中印关系史上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有
何重大意义?(4分)
(4)据材料四,改革后的印度经济体制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形成
这一相同点的根本原因何在?(4分)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重要启迪?(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更新:2021-09-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三

材料四 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
(2)材料二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作为”?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族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威胁我们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各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欧美的文明,只在物质的一方面,不在其它的政治各方面。” 
——孙中山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持有与材料二中孙中山相似看法的派别。概括说明他们误读西方文化的原因。孙中山是如何弥补西方政治制度不足之处的?(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我们应该通过坦诚深入沟通、增信释疑,应该秉持和而不同理念、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坚持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共同发展,应该变赢者通吃为各方共赢,共同做大亚洲发展的蛋糕,共同促进亚太大繁荣。
——摘自习近平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是如何以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以防止外交“误读”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有关外交方面的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