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
A.亚非万隆会议 | B.日内瓦会议 | C.布雷顿森林会议 | D.第26届联大 |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
C.出席万隆会议时 |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对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外交从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
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
D.“一边倒”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
某学习小组在举办“中国改革开放——辉煌的三十年”的主题活动中选取了一些素材,其中不准确的是
A.中国与苏联建交 |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C.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 | D.香港、澳门回归 |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B.“另起炉灶” |
C.“一边倒”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197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届七次会议一致通过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 B.即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D.后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
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适时的外交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
B.中国已成为新独立民族国家的领导者 |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D.第三世界形成了联合反殖反霸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