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在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
C.一边倒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历史概念理解准确的是(  )

A.“另起炉灶”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
B.“求同存异”是指在外交中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C.“双百”方针是指艺术上百家争鸣学术上百花齐放
D.“两弹一星”战略中所说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
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指出“一切国家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材料切合的主张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互不干涉内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中美缓和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礼记·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段话不适合用来形容

A.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
B.苏俄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D.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某年西方报纸评论的会议应是(     )

A.布雷顿森林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日内瓦会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不结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合作原则 D.求同存异的方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
正确的是

年代
1957年
1965年
1972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8年
1980年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今年是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曾在万隆会议上向周总理鲜花的印尼华侨少年梁思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隆精神到哪一天也不会过时”。关于万隆精神的内涵,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A.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建国际新秩序
D.不与大国结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