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西方报纸说:“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消除了国外人们头脑中一个好战的中国的形象。他的发言代表了亚洲人的声音……美国本想在会议上孤立中国,但经过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出色工作和斗争,使它自己陷于孤立。会议开始时,中美双方的关系是十分紧张、尖锐对立的,经过这次会议.则架设了中、美官员双方接触的桥梁。”材料反映的事件应是

A.日内瓦会议 B.亚非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尼克松访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参加亚非会议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改善中美关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逑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60年前召开的这次“会议树立了不同文明和文化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否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求同存异”
C.“不结盟” D.“一边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 D.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邮票所纪念事件反映了

A.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B.新中国“一边倒”政策
C.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华约建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求同存异 D.“一边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