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
B. |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 |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
D. |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
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1949年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时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实际上是哪一外交方针的萌芽( )
A.“另起炉灶”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一边倒” |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周恩来阐述的是( )
A.社会主义国家合作的重要性 | B.东西方国家改善关系的必要性 |
C.“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性 | D.邻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
1959年9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
C.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 |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 |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B.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在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他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布什所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A.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
B.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 |
C.中国复关谈判胜利 |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 B.和平共处 |
C.一边倒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雅尔塔会议的圆满成功 |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
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B.加强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
C.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对下列历史概念理解准确的是( )
A.“另起炉灶”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 |
B.“求同存异”是指在外交中搁置争议追求共同利益 |
C.“双百”方针是指艺术上百家争鸣学术上百花齐放 |
D.“两弹一星”战略中所说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 |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 |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一边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