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建国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
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A.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我国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

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三次建交高潮。与这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选项是(  )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多哈会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某中学学生对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进行讨论。下列选项中分析合理的是(  )

A.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促使法国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B.法国戴高乐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希望摆脱美国控制
C.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法国不能忽视庞大的中国市场
D.中法建交表明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0年12月16日美国国务院发表新闻公报,声称:“凡是一个士兵可以使用的东西,都不允许向中国出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是美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新中国的公报
②公报的发表背景与朝鲜战争形势有关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是公报发表的直接原因
④公报的发表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并最终断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

A.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训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对“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B.粉碎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
C.维护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D.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中央影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宣传画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对下面的宣传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B.国内“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前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