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   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2分)。
(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1分)列举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3分)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3分)
(4)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  “……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
材料三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材料四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人类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标志着国家和社会从教权桎梏下得到解脱,标志着以世俗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正在兴起。现代社会生活的理论和规范,不再出自圣经启示或教会权威,而凭借自然理性和社会经验独立得出。启蒙运动以及 18世纪以来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西方文明和教会权威和神学教条日益分道扬镳。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
材料二 信仰自由为文明国家所保障,宗教问题应由个人自决,不容旁人强迫……教会学校也不过是私立学校的一种,文明国家大半允许私立学校存在,作种种试验,以谋改良进步……宗教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试验,宗教的本质不过是劝人为善,学道爱人,并无政治侵略的意义在内,似无绝对不准存留的必要。
——1925年(朱经农)《为国家主义的教育问题答复陈启天君》
材料三 教会学校是亡国奴的铸造厂,基督学校是侵略中国的杀人地。勿为人奴隶,而置亡国于不顾!
——1925年潮州学联会出版《收回教育权运动特刊》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此后儒学在历史上遭到哪些冲击?【列举两个即可】
(2)材料一所述现象反映了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形成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3)20世纪 20年代,在中国兴起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即主张“教育与宗教分离”、“反对丧失民族性的教会教育”和“取缔外人在华办教育”等。材料二、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有何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  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
(2)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第(2)种回答类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解放区经济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如何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来与外国资本或中国官僚买办资本进行严重的斗争。我们必须采取恰当的政策,主要是保障私人资本企业在解放区能够获得不少于国民党区私人企业所得的利润,使国民党区域被压迫而趋破产的民族资本家乐于利用解放区原料、市场、劳动力和政府扶助等条件,而移置其资金机器到我们区域来开办各种企业,繁荣解放区的经济。
在有利于发展和繁荣解放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允许外国资本家到解放区投资,但必须以尊重中国主权与法律为条件。外资可以独办某些企业,约定一定年限(十年至多二十年)由政府收回;也可以合股经营,按股分利。但有重大军事意义的企业,如我们的军事工业,则不应让其经营或入股。
——1946年5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解放区经济建设和财政金融贸易的基本方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任弼时关于解放区经济建设的观点,并分析其国内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任弼时的经济建设观点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图片1:李大钊与孙中山合影  图片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唯一照片(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群)
阅读图片一、二,请从国共关系角度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为今之计,政府所执之政策,应急倾注于社会方面,力为民众谋裕其生计,毋使不均,并须速求教育之普及,使民众关于生计得有相当之智识,自由发展。而先知先觉诸人,则将公平正确之国家社会主义著为书报,发为演说,介绍于我国民,使咸晓然于社会主义之真,非同于强盗土匪之掠夺。盖必先求避去无意识之社会革命,使社会秩序不至大破坏。
——1919年4月28日张澜《答梁乔山先生书》
材料二:1949年9月,张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他说:“这个新的政治制度,将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有制度。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澜改造社会的核心思想。为实现其核心思想,他认为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张澜核心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2)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60、70年代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的原因?与利玛窦相比,李提摩太在华传教的策略有何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司徒雷登创办的燕京大学有何特色?1949年司徒雷登被迫离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司徒雷登逝世后遗愿无法实现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一一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 “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问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陈大齐发表了《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其中问“古人中你最佩服的人是谁?”学生们的回答是(按选数多少排列):孔子(97人)、颜回(33人)、花木兰(11人)、岳飞(9人)、夏禹、闵子骞、曹大家(各4人)、曾子、孟母、孔融、秦良玉、司马光(各3人)、孟子、班超、匡衡(各2人)、神农、舜、管仲、商鞅、缇萦、苏武、关公、孔明、王安石、欧阳修、方孝儒、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华盛顿、林肯(各1人)等。
材料二:1948年,有人对中国留美学生的政治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问卷中的一些问题及回答情况。(左边数字为选择人数,括号内数字为所占百分比)
1.您认为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应该如何改变?
218人(33.0%):平均分配(“耕者有其田”)
307人(46.5%):组建合作农场
65人(9.8%): 组建集体农场
2.您认为中国和平的获得应该通过:
① 119人(18.0%):现行政府彻底消灭共产主义者
②337人(51.1%):组建联合政府,包括国民党、中共、民盟、所有小党以及无党派人士
③ 118人(17.9%):建立联邦制
④ 18人(2.7%):共产党人掌握国家管理权力
——据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高小女生最佩服的人中,孔子居首的原因有哪些?随着“打倒孔家店”口号的传播,孔子形象在民国初年受到严重冲击,简析其原因。对于华盛顿和林肯各有一人崇拜的调查结果,你如何理解?
(2)从材料二中问题14的回答,反映出被调查者可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3)结合时代背景及材料二中问题16的回答,指出中共在此前为“中国和平”提出过什么主张?进行过怎样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的哪一制度建设与材料二中问题16的第②种回答类似。
(4)了解被调查者的个人情况是问卷调查的重要内容。以材料二为例,你认为问卷中还要设计哪些方面的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丰富的史学遗产不仅为人们学习历史、把握现实提供了便利,同时更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材料二 我们党反复强调全党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重视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告诫全党:“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据《光明日报:论史学遗产与爱国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多数朝代都很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的原因。
(2)优秀民族精神往往可以从优秀历史人物的身上表现出来。从材料一中两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哪些有些民族精神?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学习历史中将自身的成长与中国历史发展联系起来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史学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三年多的经验证明,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共同纲领),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完成整个过渡时期,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时期有哪些思想(或理论)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的什么特点?毛泽东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外部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形成这一特点的内部因素又是什么?
(3)依据所学知识,对比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些地方?(提示:从领导、指导思想、革命前途方面思考)
(4)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创新是什么?这一创新理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后来,我国实际践行这一理论的进程如何?
(5)依据以上三则材料,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实践中,体现了什么共同精神?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怎样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建议是什么?他提出的统一“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方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西藏和平解放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