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时期,我们还是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要砍头。这个弯路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当时中共的设想是

A.通过重庆谈判,建立国共两党联合执政的政府
B.希望通过和平激进方式争取民主
C.控制联合政府,打破一党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华诞,某校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 围绕“艰苦探索”提出问题: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哪些条件?
(2)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修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小组二 围绕“光辉历程”展开调查: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结合下列四幅插图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做的主要贡献。


小组三 围绕“伟大复兴”进行论证: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还在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 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班同学以“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题,举办研讨活动。
【活动一 中美关系历史回眸】
史料一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0年12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史料二   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台湾是“一块由于盟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而从日本手里接收过来的领土。像其他这样的土地一样,它的法律地位在国际上采取行动决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确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国同日本国一起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案,既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又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史料三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1)有同学搜集了上述三则史料,请你根据这三则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如果你也要搜集中美关系演变的史料,你将运用哪些方法?
【活动二 中美关系现实思考】
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已经在美国“阳光之乡”按下了启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按钮。
(3)请你结合当今国际格局特征,谈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有利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4分)
(2)指出材料一中图2、图4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关系的问题上,第一种观点: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前30年比改革开放后30年好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主权利进行了哪些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3)请选择材料三中的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就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评析。
(要求史论结合,表达准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大战役为何首选东北作为战役的开始
①可粉碎国民党的战略收缩企图
②可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战争取胜即可利用东北工业来支援全国解放
④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材料二  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9年,阿登纳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他的推动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先后形成。
——摘编自新华网《史海回眸:阿登纳戴高乐实现法德和解》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 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了斗争和妥协,体现出政治家的睿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材料二中“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料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政府应该保护各人的私有财产,保护……地主土地的私有,号召逃跑的地主……去经营他们的土地。由农民耕种的逃亡地主的土地,租息自然无法交,但这不能视为农民取得了该地的所有权,待地主返回时,仍然可以管理他们的土地。……实行一些改善民众生活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在乡村中,对于最高租额的规定,佃农土地永佃权之保障,以及八小时工作与最低工资额的规定等,暂时都是无法执行的。……应该切实避免采用斗争手段,应该采用协商调解及仲裁的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的被承认,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与妥协。
——刘少奇《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
材料二 各地党委……要坚决拥护农民一切正当的主张和正义的行动。批准农民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的土地……坚决拥护群众从……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酝酿成熟,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绝对禁止使用反群众路线的命令主义,包办代替及恩赐等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西藏和平解放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