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县三校高二下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如果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 B.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
C.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广东、广西 | B.山东、山西 |
C.河南、河北 | D.湖南、湖北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不能够反映材料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缓和了社会矛盾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D.打破了世袭特权 |
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经济工业化 | B.政治民主化 |
C.国防现代化 | D.科技现代化 |
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下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
②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政治制度出现里程碑式的变化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④②③ | B.①④③② |
C.④①②③ | D.④①③② |
下表呈现了有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其中,符合一致性的是
选项 |
内容 |
自我认识 |
A |
陈旭麓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体现了辩证法思维 |
B |
清华大学历史系出版的《辛亥革命史》 |
是第一手材料 |
C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运用了现代化史观 |
D |
史学家认为,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
历史研究具有客观性 |
“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出自美国作家安娜•雅各布对一场战争的叙述。这场战争是
A.护国运动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10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时期。”这时期,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包括:
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两次克服党内危机,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根据中国社会性质制定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根据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的关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毛泽东在《两个中国之命运》报告中号召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只要我们能够这样做,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政策,只要我们一致努力,我们的任务是必能完成的。”其相关背景是
A.全面抗战开始 | B.抗战即将取得胜利 |
C.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
B.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
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有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确立 |
B.《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
D.五个民族自治区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滥用权力和腐败等问题。该讲话体现了共产党人
A.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充分重视 |
B.对腐败问题的充分重视 |
C.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
D.开始了新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不结盟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3月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设计者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之旅)。作者的设计意图不可能是
A.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
B.中美最高层终于打破坚冰开始交往 |
C.尼克松访华是一次冒险、开拓之旅 |
D.尼克松的访华具有划时代意义 |
“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实施不结盟政策 | D.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
“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该观点认为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 B.直接民主存在制度缺陷 |
C.雅典民主导致文明淹没 | D.雅典民主没有法律保障 |
伯利克里执政时代,下列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能够体现轮番而治原则的是
①五百人会议 ②陪审法庭 ③十将军委员会 ④公民大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她身穿白袍,右手提天平,左手执剑,双眼蒙布。如今在世界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可以看到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双眼蒙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②左手执剑,代表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③右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人人平等
④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罗马法大全》中,对罗马法进行了分类: ①ius civile——它表现了一个特定共同体的利益;②ius gentium——人们为了便于互相往来而制定的法律;③ius naturale——它相当于“永远的善与公正的事物”。对这段材料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①ius naturale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传统
②ius civile是世界古代成文法的起点
③ius gentium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④以上三者是适用于奴隶制的法律条文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③④ |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规定“法勿因私而立”,第三款规定“授权之狱官或仲裁者,经查决狱讼而取赂者,当诛”;第八表第十二款规定:“适逢夜盗,杀之无罪。”。《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体现出:
①体现公正的法律观念 ②强调了司法程序的严格
③保护有产者的利益 ④体现了平民斗争成果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A.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 |
B.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
C.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
D.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
有学者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该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度适用于大国和小国 | B.实现了稳定与效率的平衡 |
C.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1875年宪法”是法国迄今为止存在时间最长的宪法。在下列关于该宪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法国的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②“一票制共和”
③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规定总统的权力极大,两院的权力很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联邦议会 | B.天主教会 |
C.帝国皇帝 | D.帝国议会 |
某同学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一专题时,制作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始创于18世纪的英国 ◇美国联邦宪法1878年生效,规定美国是个联邦制国家 ◇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则一依选举考试之所得。故中国自秦以下之传统政府,仅可称之曰:‘士人政府’,或可称为‘官僚政府’,官僚即士人为之。而决非贵族军人或商人政府”。
——钱穆《国史新论》
(1)材料一中“选举”“考试”分别是指什么?(2分)中国在何时形成“官僚政府”?请说明理由。(7分)
材料二: 社会体制既不同,建立于其上之政治,自亦不同。如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只建立在每一小城市中,尚不能扩充成为一国家。……秦、汉以下,全国大一统之中央政府,非神权,亦非民权,但亦不得目之为君权。
——钱穆《国史新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古希腊之市民政权”与中国秦汉时期的政权有哪些区别?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 新华网
(3)材料二的“市民政权”之体制对材料三中的政体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自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一 “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不相符合。”
——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在当时的作用。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产生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律上层建筑,极需有新的“私法”(即民法)来调整层出不穷的民事法律关系。而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代表的罗马法恰好是一种完整地体现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例如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此,这种法律正好符合促进新兴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历史要求。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
——摘编自李雅书 杨共乐《古代罗马史》
(2)依据材料二分析罗马法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3)简述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