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形成的都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缩影。

比较唐朝长安平面图与北宋东京平面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反映古代什么政治制度?请指出这一政治制度的作用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有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A.皇权被削弱 B.相权得到加强 C.中书省独揽大权 D.中书省职能专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令三司出炭四十万,减半价鬻与贫民,非惟抑高价,且济人民。” 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

A.《史记》 B.《唐六典》
C.《宋史会要》 D.《清史稿》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种政治制度变化作用的看法。(1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
涌现出一批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套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奸”,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减轻人民负担
C.分割宰相权力 D.防止吏治腐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争论的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行政区划的一个主要原则便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元代以前,行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行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完全打破了这种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了一个一级行政区,有时往往走向极端。
材料二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在元代以前大都是与经济区相吻合的,《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以后,往往经济区与行政区并不完全吻合。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政区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