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宋吏·职官制》记载:官吏的俸禄计有正俸、职钱、职田和杂役之费。正俸有钱、绫、绢、绵禄米之给。此外还有茶、酒、厨料乃至马料之给,因公出外别有出差费等等。每年官俸支出,大约有钱1696万贯(千文),金14872两,银62万两。这种情况( )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
B.暴露科举制录取的弊端 |
C.埋下国家积贫积弱的祸根 |
D.起到了高薪养廉的作用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东突厥灭亡后,在如何处理战败后的东突厥人,对以下两种意见分析正确的是( )
甲方: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乙方: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A.甲方正确 | B.甲乙方都不正确 | C.乙方正确 | D.甲乙方都正确 |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下列不属于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 )
A.采用和亲政策,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
B.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笼络突厥降众 |
C.在西突厥旧地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
D.采用开明的政策,接受西北少数民族所上的尊号 |
读下图,该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西南夷”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
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
C.元代宣政院有效管辖了藏族地区 |
D.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宗法制仍有影响 |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 B.宋朝的枢密院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两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
A.①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③ |
《范进ⅩⅩ,“杯具”还是“洗具”?》QQ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 B.三省六部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
A.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 |
B.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 |
C.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 |
D.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 |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 B.②④③①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