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

A.提倡人人平等 B.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汉赋和唐诗 B.风俗画和文人画
C.宋词和元曲 D.话本和小说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较易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关注西方科技
C.坚持“中体西用” 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

A.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想 D.人类已经进入理性时代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推动“历史性变革”的思想因素是(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下列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达•芬奇 D.莎士比亚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D.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C.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君权至上的后果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这样记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的是(     )

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     )

A.近代化 B.工业化 C.民主化 D.救亡图存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当年毛泽东说的“进京赶考”其背景是

A.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建立
C.全国大陆领土基本解放 D.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容易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根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两例说明。
(3)指出材料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三的作者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来源: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