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从形式上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只是当门阀盛时被举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无此限制。”材料旨在说明唐代科举制( )
A.继承了选官方式 | B.促进了经学发展 |
C.扩大了举荐范围 | D.淡化了门第出身 |
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设御史大夫 |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
读下图,该图反映的是( )
A.“西南夷”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
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
C.元代宣政院有效管辖了藏族大部地区 |
D.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
据《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
B.政治的理性化色彩凸显 |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贵族政治正逐渐被打破 |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皇帝权利得以强化 |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
C.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可见汉代的丞相 ( )
A.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十分融洽 |
B.有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职责 |
C.必须是同姓亲族方可任此职 |
D.权力实际已经不受任何监督 |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壮大皇族力量 | B.保证列侯利益 |
C.加强中央集权 | D.笼络王侯人心 |
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
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
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
元朝时期正式设立省级行政区。当时管辖大部分南海岛屿的是
A.江西行省 | B.江南行省 | C.江浙行省 | D.湖广行省 |
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期,品评人物品级主要依据的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行状”由中正(品评人才的官员)确定,当时的表述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
A.只重出身,不重才能 |
B.是一种客观公正选拔人才的方法 |
C.容易被人为随意操控 |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定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完善 |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 D.议会制初步建立 |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中书省时,打破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改变以前地方无权状态 |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
D.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
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写道:中国的科举取士“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主要是赞扬了中国科举制度的( )
A.自由性 | B.广泛性 | C.公正性 | D.民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