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B.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六礼”为核心的传统婚礼,主要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整个过程形式繁琐,对家庭而言消耗巨大,但这种婚礼却在中国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   )
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②结婚社会成本较高,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③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了地方割据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这说明(   )

A.“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化
C.家天下逐渐向公天下过渡
D.古代政治制度渐趋完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有制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
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
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
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1和图2反映了汉唐间历史的变迁,以下选项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②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③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④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晋人卫瓘在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遗风。” 据此可知该制度

A.创立时保留传统选官方式
B.选官尊重民意有民主推荐之风
C.不利于选拔民间实用人才
D.使世家大族垄断了政府的权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本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如图所示)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成熟完善。以下关于四根“支柱”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郡县制度源于秦朝,其长官由中央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尊儒制度确立于汉朝,其实施有利于巩固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C.科举制度保证了所有官员均凭考试成绩做官,扩大统治基础
D.国有专营制度使官营经济趋于主导,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朝设立台谏制度,当时的吕祖谦这样描述:“大臣权任太重,恐其不能无私,则有给舍以出纳焉,有台谏以纠正焉,有侍从以询访焉。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这主要说明宋代

A.皇权不再至高无上
B.已经有了权力制衡机制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