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对该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诏敕须经凤阁审议通过方合规制
B.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
C.三省机制只是皇权之下的相对民主
D.皇帝权威受到挑战并被破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后,其手下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见下图,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獬豸,早期多为独角羊的形象,秦汉以后,人们一改獬豸早期温顺的形象,将狮、虎及豹的某些特性揉入獬豸的形象之中,与原有的被人们赋予的能辨曲直等特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赋予獬豸形象的变化表明

A.社会审美思潮发生变化 B.人们渴望司法公正、严厉
C.古代雕塑技艺不断进步 D.中央集权政治达到了顶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六月甲戌,太宗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并为内史令。材料中的叙述的政治制度(     )

A.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地方管理机构
B.表明当时出现了近代的分权思想
C.使中央各部门及官吏之间互相牵制削弱了君权
D.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关于材料作者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评价理解最全面的是(     )

A.科举制度导致贵族阶层统治中国
B.科举制度深受欧洲人的欢迎
C.孤立情况下科举制度的弊端可以被克服
D.科举制度必然导致中国的衰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 

A.秦朝的郡 B.西汉的州
C.宋朝的谏院 D.元朝的中书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不能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趋势的是

A.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汉朝设刺史
C.唐三省六部制 D.北宋设置通判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盛行 B.九品官人法的弊端
C.王沈缺乏治国才能 D.科举制度没有推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280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②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 ③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④行省的设置使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高于前朝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统治者很重视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汉朝主要实行世官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B.魏晋南北朝时,才能、品德是主要的选官依据
C.唐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庶族成为国家的支柱
D.科举制引入竞争机制,选才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