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夜市》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根据记载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南宋王朝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
B.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城市繁荣 |
C.南宋政府已经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
D.南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租赁)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
C.封建地租货币化 | 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
15世纪末的明朝与英国都出现了土地大量集中的现象。该现象( )
A.强化了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加大了两国生产方式的差异 |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候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 |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C.爵位制度的创设 |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从《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是(图例中农业税要加点区别( )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农业税不断稳步增长 |
C.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提高 |
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 | B.雇佣关系 | C.人身依附关系 | 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