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社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 |
B.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
C.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莎士比亚于1594年所创作,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中国剧作家汤显祖于1598年创作的爱情剧《牡丹亭》,表达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关于以上两部作品及其时代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①两剧创作时两国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商业都已出现并得到了一定发展
②两剧都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扩大的需要
③两剧创作时两国都出现了挑战传统观念的思想
④作品中都体现了对人的幸福感的关注,都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⑤两剧的反封建色彩实质都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文学中的反映
A.0个 | B.1个 | C.2个 | D.3个 |
下列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稀疏而微弱 |
B.发展非常缓慢 |
C.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
D.开始主导中国社会经济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文物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猛发展
A. (1)(2)(3)(4)(5) | B.(1)(2)(3) | C.(1)(2)(4) | D.(1)(2)(3)(5) |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生产力的发展 |
B.粮食产量增加富裕了一定的劳动力 |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