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法是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按此方法,下图中的空缺处应填上
A.商品交易双方的平等性 | B.生产以满足市场为目的 |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 D.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 |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据明朝人张瀚《松窗梦语》记述,明成化年间杭州酒商张毅庵买了一张织机,由于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雇佣五六十人操作,于是逐渐富裕,“家业大饶”。这则材料①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②必须经过考证无误后才能作为史料 ③只要研究方法得当,可作为研究手工业的史料
A.①正确,②③错误 | B.②正确,①③错误 |
C.①③正确,②错误 | D.③正确,①②错误 |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 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
C.自然经济的不断解体 | D.国人媚外的思想作崇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C.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明代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出现以下说法:“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
B.纲常礼教的愈趋严苛 |
C.当时社会在抑商问题上有松动倾向 |
D.农耕经济衰退导致人们就业艰难 |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 B.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明朝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租佃关系发生的变化是( )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 B.自耕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 |
C.佃农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 | D.自耕农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减弱 |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