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B.作品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
D.反映了民间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②在经济领域已经出现新旧冲突的征兆
③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
C.劳动力的商品化已经出现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普及 |
下列文宇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 | B.④②③① | C.④③②① | D.②③④① |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扛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关中地区 | D.明代江南地区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 150年前的唐朝大地,你可能 ( )。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冶铁作坊的角落里堆放着作燃料的煤
③终于买到了中意的粉彩瓷器
④与纺织手工业作坊中辛勤工作的雇工交谈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历史的变化,其实质是 (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落日的辉煌”。能说明这一时期为“悲歌”、“落日”的历史现象是 ( )
①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②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对外通商贸易 ④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