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工场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 …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乾隆《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上述现象表明明朝时期
①商品经济渗入到农村 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④松江等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明代江浙地区出现了316个市镇,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中介)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上述材料直接体现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有
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商业市镇分布密集 ③商品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 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 B.晋商财力雄厚 |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的历史条件有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手工业出现新的社会分工
②江浙地区自南宋以来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尤其是蚕丝和棉花
④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应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
B.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性 |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 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可以主要用来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哪一现象
A.生产结构的变化 | B.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
C.小农经济的瓦解 | D.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