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靠农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少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商品经济繁荣 |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文物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猛发展
A. (1)(2)(3)(4)(5) | B.(1)(2)(3) | C.(1)(2)(4) | D.(1)(2)(3)(5) |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
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转变为闭关锁国,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
C.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
D.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
明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尝见人家子弟,厌田产之生息微而缓,羡贸易之生息速而绕,至鬻产以从事,断未有不全年尽没者。余身试如此,见人家如此,千百不爽一。”这段话( )
A.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
B.表明古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
C.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
D.说明小农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 |
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下列现象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B.吴郡“游手之徒,十室九空” |
C.苏州机户“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B.资本主义的萌芽 |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 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 |
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 | 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租赁)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 |
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 | 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 |
历史学家黄宗GDP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到了极致辉煌时期。中国的GDP在晚清时期甚至达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解读,其中最准确的是
A.晚清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较大 |
B.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但经济总量下降 |
C.晚清“劳动生产率”增长,且经济总量上升 |
D.晚清经济的增长是以传统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
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 B.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
C.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