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决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159项技术领域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的有39项;当时世界十大银行中有八家是日本银行;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层本企业占了244家。在日本产品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不断丢城失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舆论一片哗然,他们把日本再崛起看做是“第二次偷袭珍珠港”。这一评价反映出( )
A.美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 B.美国对日本崛起的担忧 |
C.日本科技实力超过美国 | D.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
有人曾说:“是什么隐藏着的力量妨碍西欧像牛奶里放入凝固剂后立即形成鲜美的奶酪那样简单地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呢?有一点是极其明显的,那就是显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的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其含义是( )
A.欧洲一体化难以实现 |
B.民族主义潮流会延缓欧洲联合的进程 |
C.欧洲终将走向分裂 |
D.社会制度的差异影响了欧洲的一体化 |
1954年,美国曾敦促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出兵帮助法国人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丘吉尔当面质问“英国为什么要为法国保住中南半岛去打仗?”并且生硬地回击美国的诘责道“当我们不再依赖美国的援助时,我将感到高兴”以下分析最准确的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 | B.英美矛盾进一步加深 |
C.英美在两极格局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 D.美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
“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
C.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
下列各项,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是
①欧共体的形成 ②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④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全面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的一切核武器试验。西方部分政治家和学者认为该条约签订的目的是“减缓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武器试验造成地球大气中过量的放射性尘埃。”该条约的签订
A.使美苏争霸格局出现实质缓和 | B.加强了美国与欧共体各国之间的合作 |
C.恶化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
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 |
B.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 |
C.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 |
D.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 |
2009年3月1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降下了“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面旗帜。“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主要指
A.谋求政治上独立和欧洲联合 |
B.拒绝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
C.维护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 |
D.在西方大国中首先承认新中国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应包括
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②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③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④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上个世纪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队由于流行性疟疾损失惨重向我国求助,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经过艰苦研究终获成功。屠呦呦接受此项研究任务的国际背景是( )
A.中苏关系的缓和 | B.中美关系的对抗 |
C.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不结盟运动开展 |
下图为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日△是关键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据此可知( )
A.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
B.美俄中欧日间相互制衡 |
C.美国为核心的多种力量相牵制 |
D.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