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材料表明( )
A.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 |
B.美国企图继续阻止中国加入联合国 |
C.美国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控制了联合国 |
D.美国继续准备武装干涉中国并继续控制台湾 |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表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
苏联 |
美国 |
其他国家 |
第一年 |
30 |
21 |
49 |
第二年 |
41.3 |
0.4 |
58.3 |
第三年 |
51.759 |
0.003 |
48.238 |
A. |
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
B. |
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
C. |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
D. |
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
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史 |
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
某同学对下表的解读、分析,正确的有
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国防开支表(单位:10亿美元)
|
1950年 |
1953年 |
1954—1961年 |
1962年 |
1970年 |
美国 |
14.5 |
49.6 |
40.5~47.8 |
52.3 |
77.8 |
苏联 |
15.5 |
25.5 |
26.7~43.6 |
49.9 |
72.0 |
日本 |
|
0.3 |
0.3~0.4 |
0.4 |
1.3 |
中国 |
2.5 |
2.5 |
0.3~7.9 |
9.3 |
23.7 |
①局部“热战”导致了美国国防开支大幅增加
②冷战格局形成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在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
④中国国防开支的加大与中苏关系恶化有较大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64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法国决定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因为
A.欧共体促进法国经济发展 |
B.希望摆脱美国对法国的控制 |
C.中国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 |
D.中国独有而深厚的文明 |
英国《旁观者》评价说:“富豪可能有能力买一所豪宅,但在世界的每一张圆桌边上,钱却不易买到一个位置。”这一评价最有可能针对的是当今世界上的哪一国家 ( )
A.美国 | B.德国 | C.日本 | D.中国 |
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戴高乐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戴高乐的“欧洲观”是建立“祖国的欧洲”;欧洲人的欧洲,今天欧盟基本是符合戴高乐的设想,戴高乐设想的欧洲是:
A.邦联式的欧洲 | B.联邦式的欧洲 |
C.美国领导下的欧洲 | D.中央集权式的欧洲 |
赵金可在《反恐十年》中谈到:“美国在21世纪的‘领跑’位置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里不仅有来自传统的民族国家与之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且有来自非国家行为体对它进行的挑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
B.美国的霸权行径被全世界所唾弃 |
C.世界格局多极化对美国霸权冲击 |
D.美国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
“三个世界”是对冷战时期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
第一世界 |
第二世界 |
第三世界 |
第一种 |
资本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 |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
第二种 |
美国和苏联 |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 |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 第一种观点深受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②第二种观点突破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标准
③ 两种观点都体现了联合反霸权主义的思想
④两种观点都体现了对两极格局形成后国际关系的反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 ②③ D.②
1964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戴高乐提出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0月,北约总部由巴黎迁至布鲁塞尔。这表明( )
A.欧共体的成立有利于提高法国国际地位 |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
C.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宣告瓦解 |
D.法国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7月提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尼克松这一讲话的主要意图是
A.改善中美关系,美中联合抵制苏联的扩张 |
B.承认多极世界的现实 |
C.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全球地位 |
D.为访华制造和缓氛围 |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企图
A.与美欧合作建立国际新秩序 |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
C.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D.与美欧进行经济竞争 |
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 B.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