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
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
明朝各种商税如盐、茶、坑冶、酒、醋等依旧照征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工商税种。例如,洪武、永乐年间,在南京和北京征收塌房税(政府建造的供商人贮藏货物的房屋,称塌房。商人贮货于此,需按规定纳税)。洪熙元年为了流通钞币(发行纸币)而开征的市肆门摊税,征税对象是以贩卖为主的蔬果园、塌房、库房、店舍、受雇运货的骡马车等。对材料内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明朝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
B.明朝国内的工商业十分发达 |
C.明朝开始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D.明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了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关于重农抑商政策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巩固封建统治 |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
C.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D.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正常增长 |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人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强行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政府采取此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
A.沿海民众接济反清势力 | B.维护清朝中央集权统治 |
C.天朝大国物产比较丰富 | D.东南沿海倭患日益严重 |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指出“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 D.人身控制的弱化 |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
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 |
D.有利于民间商业资本发展 |
《元史.食货志》载:“(至元)二十一年(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材料中元政府的措施( )
A.抑制了海上走私活动 |
B.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C.降低了对外贸易的风险 |
D.打击了外国商人的积极性 |
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 )
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
以中介为主的牙行,发展到清代变得更加细化,这其中就有一种在沿海地区产生,在交易双方中起担保责任,保证商品交易顺利完成的牙行,一般称为“保税”,或者“保载行”,堪称清代的“保险公司”。这说明
A.清代的商品经济异常发达 |
B.清代的服务行业得到发展 |
C.清代彻底废止了海禁政策 |
D.清代的中外贸易更趋频繁 |
《清盐法志》称:“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天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 |
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这反映出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 | B.小农经济的弱化 |
C.商品经济发达 | D.井田制得以恢复 |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政府“不抑兼并” | B.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
C.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土地私有制 |
读《清代中叶全国耕地和人均耕地表》(资料来源:《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关于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人口总量急剧增加 | B.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
C.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 D.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