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封面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
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 |
B.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 |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 |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 |
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这里使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是因为戈尔巴乔夫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条约》 |
C.主动放弃与美争霸 |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 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之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充分尊重。”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模式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形式 |
赫鲁晓夫在1961年党的会议做报告说:“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均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这表明赫鲁晓夫( )
A.开始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B.盲目推广玉米的种植 |
C.重大经济决策存在“左”倾倾向 | D.影响了中国“左”倾思想 |
下图是《1950-1984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
C.c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
D.d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
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
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 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 |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经济体制改革 | B.文化制度改革 |
C.政治体制改革 | D.福利制度改革 |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有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
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
C.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