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也随之提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企业取得独立自主地位 | B.“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 |
C.“新经济体制”广泛推行 | D.斯大林体制最终被废弃 |
同戈尔巴乔夫改革相比,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 | B.都未能成功改变原有体制 |
C.未提出明确的战略方针 | D.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或工业上 | B.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
C.缺乏正确的理论、周密的计划和必要的实践 | 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
A.作风专制 | B.局部改良 | C.脱离实际 | D.理论保守 |
导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提出的口号和目标不切实际 |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
C.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
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
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 |
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赫鲁晓夫对外战略的基本点是
A.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 B.坚持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 |
C.建立苏联的军事霸权地位 | D.打击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
(15分)阅读史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步伐,但两国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图1中的人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体制(或制度)?(8分)
(2)图2和图3中的人物都主持了苏联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有哪些? (4分)
(3)从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和教训?(3分)
根据下列材料和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材料二: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地计划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首先发生在哪一个国家?罗斯福总统采用怎样的模式来应对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何特点?你认为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
(3)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对此,苏联有那三位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赫鲁晓夫当政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
C.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 D.经济上都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
20世纪50年代,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苏联领导人在其经济建设过程中进行过多次改革,下列领导人的改革中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
A.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B.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 |
C.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D.叶利钦经济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