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
B.完全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模式 |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束缚 |
D.明显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力量 |
下列对苏联四位领导人及其时代描述有误的是
A.勃列日涅夫:盛极而衰 | B.赫鲁晓夫:光荣与混乱并行 |
C.斯大林:新经济政策的春天 | D.戈尔巴乔夫:力不从心的终结者 |
“二战”后,苏联建设中出现大量问题的根源在于
A.农、轻、重比例失调 |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
C.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
D.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
对下述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境地
③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①③ | D.②③ |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 B.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
C.重点放在农业 | D.重点放在重工业 |
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 )
① 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
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A.① ③ | B.① ④ | C.② ③ | D.② ④ |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 B.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共20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岳麓书社)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4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2分)
材料二:10月13日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群众运动,这个运动的崇高目标是纠正错误,保卫民族独立和主权,纳吉·伊拉雷政府的软弱以及钻入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的日益得势,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成果,我们的工农政权和整个祖国的生存面临危险。
《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告匈牙利人民书》(1956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匈牙利改革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要环节是什么?50—80年代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人民日报》社论 1978年12月25日
(3)根据材料三回答1978年后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的根本目的。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史实说明怎样“改革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
A.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 |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C.片面发展重工业 |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
下列各项,属于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就的是
A.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
B.原子能反应堆的建立 |
C.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
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
下列苏联领导人在任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斯大林 ②勃列日涅夫 ③戈尔巴乔夫 ④赫鲁晓夫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①④ | C.②①③④ | D.①④②③ |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A.对外扩张包袱过重 | B.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C.个人崇拜严重 | D.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在辞职时发表电视演说:“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告终。”这位“总统”是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