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箝制于他人。
——梁启超(1900年)
材料二:十八世纪以前,政法学之基础甚薄,一任之于君相之手,听其自腐败自发达。及孟德斯鸠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之说,后此各国,靡然从之。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三: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就是这样的一种政府:主权或作为最后手段的至高控制权力归属于社会整个集体;任何一个公民不仅对行使这种最终主权有发言的权力,而且,至少在某些时候,被要求能在政府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亲自履行某种地方的或一般的公共职责。
——约翰·穆勒《代议制政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数千年腐败的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清除“奴隶性”做了哪些努力?
(2)据材料二,梁启超的观点受到哪一思想运动的影响?结合史实说明美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3)据材料三,概括穆勒关于“理论上最好的政府形式”的定义。践行这种“政府形式”的民主方式是什么?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权力制衡的认识。
材料一:我国市镇商业化的趋势始于宋代。但是,这一变化的趋势极为缓慢,直到16世纪前仍处于萌芽的状态。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迅速勃起。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以前只有三市四镇,万历时增殖十市七镇。这一趋势并不限于吴江一县……万历时的市镇,人口达五万以上者四个,三万五千者一个,一二万者七个,万人以下者比比皆是……江南的湖丝、丝织品、布匹等通过走私贸易大量出口。湖丝输入西欧始于嘉靖时,至明末,葡萄牙人每年运往印度果阿与可陈殖民地的中国丝已达43万余磅。此后,荷兰、美国也大量输入湖丝。湖丝输入日本数量更多……江南市镇纯粹商业型的不多,更多更有意义的是兼有专业型的市镇,例如嘉湖地区的丝织业市镇与太仓、松江地区的棉织业市镇……随着濮院镇的兴起,其附近农民也“多业机杼,间有田业者,田季皆雇西头人为之”。商品生产向农村的扩散,使呈极块状的封建经济结构出现了小小的松动,从而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
——选自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启动了社会经济的一系列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纵观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即公元14-18世纪明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经济制度,已出现带动整个国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倾向。在几乎封闭的专制统治下,其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能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选自郝均、周边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产生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没有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就没有天朝梦想的破灭,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二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材料三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即三民主义之民权)……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剪断了一些枝叶”表现在哪些方面?辛亥革命是如何将“大树”砍断的?何以见得“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2)材料二中陈独秀等人为了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3)材料三中为维护民主、反对专制,做了哪些主要规定?就其实践效果举例说明。
材料一 “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
材料二 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勇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严复在《天演论》按语中说,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竞争,“进者存而传与,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弱者先绝”。梁启超说“只有兴民权,才能固君权,救危亡”。
材料二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三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都摆放孙中山的画像,这是一种象征、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
——刘新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仁人志士的哪些思想?当时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这一观点。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曲线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信息。
比较表中的两条曲线,提取两项有关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传教史》
(1)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为什么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材料二 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的天性,不再为愚昧和贪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法国米拉波(1749—1791)
(2)据材料二,指出米拉波是如何认识孔子思想的?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章太炎指出:“儒学是中国的祸本”“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可用的”。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材料所述观点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指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19世纪初 |
足球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 |
19世纪40年代 |
足球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开始流行 |
1863年 |
英国足协正式成立,制定统一的竞赛规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
1876年 |
英国谢菲尔德俱乐部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诞生 |
1888年 |
英格兰足球联赛开始,12支职业足球队往来于各城市,进行循环赛 |
19世纪90年代 |
受英国移民、水手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 |
1904年 |
国际足球联合会创建 |
1954年 |
瑞士世界杯期间,比赛首次运用电视转播 |
2010年 |
南非世界杯期间,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者已达到数百亿人次,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 |
(2)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民国初年曾围绕武术出现了一场争论。1914年北洋军阀将领马良提倡“国粹体育”,编订《中华新武术》教材,并设立武术等级佩剑制,以宣扬武德,该教材后被国会定为学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认为武术中有“扶乩(一种占卜方法)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最终还会堕入“枪炮打不进”的愚昧境地。他说“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旧有武术……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动, 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 或加入学校课程, 倍觉困难”,主张打破师徒相传、门户森严的局限,用现代体育理论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孙中山支持普及武术,他针对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提出:“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这场对武术的争论。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大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存在空想的色彩,他曾经把人的理性和博爱、自由、平等看作创造新生活的基础,认为协和与友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是社会主义者共同认定的基础;他号召青年们投入村落中,对农民进行精神改造,建设新村落,并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新村落的大联合,就是我们的少年中国。
——摘编自韩一德、李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略论李大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
材料二 从1920年开始,李大钊的思想出现了重大飞跃,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从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开始的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开展中,认识到改造社会必须采取激进的方法,必须到劳动者集中的地方去。李大钊逐渐认识到要从中国的特殊条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于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民主主义,打倒官僚、军阀、封建统治阶级,第二步才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摘编自《李大钊史事综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大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新文化人之所以热衷于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
—— 摘自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之变法理论”的核心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人充分肯定“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要求:观点理解准确;论证史论结合;评价合理深刻;表述清楚流畅;300字左右)
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17年,杜亚泉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中,认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冲突,及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他对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和平、讲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及均贫富等思想是很推崇的,这也是他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救西方之弊的因素。当然,他也很明白,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所以他一再强调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必须有“确信”,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而要“以彼之长,补我之短”。同年7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一文,明确表示“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两者根本相违,绝无折中之余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等鬼话来捣乱”。
——《杜亚泉与陈独秀大论争》
材料二:陈独秀认为,共和立宪制度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这与纲常阶级制绝不相容,二者“存其一必废其一”。……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西方各国推倒了君主与贵族专制,“建立了民主的社会”,……强调人类的平等、博爱与自由,,因此它是真正区别于古代的“近世文明”;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则仍旧停滞于宗法专制的封建社会阶段,其文明未脱古代文明之窠臼。
——《陈独秀之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亚泉和陈独秀关于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主要观点。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导致杜亚泉和陈独秀观点不同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从前的人说妇女的脚越小越美,现在我们不但不认小脚是“美”,简直说这是“惨无人道”了。……这种评判的态度,在实际上表现时,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学术,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这两项是新思潮的手段。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进化的。……再造文明的下手功夫,是这个那个问题的研究。再造文明的进化,是这个那个文明的解决。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1919年)
(1)根据材料,从精神、方法、目的三个方面概括胡适有关新思潮的观点。
(2)根据材料,简要评述胡适对于东西方文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