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始终贯穿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A.主张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制,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
(1921年梁启超语)“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其中第二回革命主要是指
①察举制的实行 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③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④分封制的建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华西都市报》2013年12月17日报道: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对以上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成都地区的丝织业很发达 |
B.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西汉有关历史的认识 |
C.西汉时成都地区的中医学全国领先 |
D.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简 |
梁启超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其改革措施中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其中涉及的内容有
①青苗法 ②市易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朱熹被康熙皇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下列思想属于这位思想家是
A.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C.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 D.格物致知、存理灭欲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1927—1937年的中国历史有如下的总结:“然则此时人民已受军队劫掠,索饷之士兵则由将官一声叱咤而处死刑,此时此刻公私权利是否存在?若是蒋介石专制独裁,则冯玉祥、阎锡山与唐生智可以算作民主之发言人?所以,历史学家至此已别无他法,只有如蒋廷黻之相信中国无从避免独裁。蒋介石之作为可以在将来诱导出来一个民主体制,此刻却不能立即成为民主。”对此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践踏民主体制,是历史的反动 |
B.蒋介石专制独裁错过了建立民主体制的历史机遇 |
C.蒋介石的专制独裁是历史的产物 |
D.在当时民主和专制独裁斗争激烈 |
简单地说,计量史学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最主要是为了说明
A.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 |
B.日本陆军的近一半身陷在中国战场 |
C.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是太平洋战场盟军转入反攻的重要因素 |
D.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1800—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
年份 |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贸易额 |
增长指数(以1800年为100) |
1800 |
14亿美元 |
100 |
1830 |
19亿美元 |
136 |
1850 |
40亿美元 |
286 |
1860 |
72亿美元 |
514 |
1870 |
106亿美元 |
757 |
与上表有关的主要因素有:
①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④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 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
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 |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说:“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国家面临着两种可能:要么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要么是另一条道路,”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 B.推行农业集体化 |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D.实行余粮征集制 |
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体现的史观有
A.全球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 B.文明史观社会史观 |
C.革命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
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
考试制度的演变折射时代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著日月。朝为平民,一试得第,暮登台省;世家贵族秘不能得,平民一举而得之。谓非民主国之人民极端平等政治,不可得也!”又说:“官吏非由此出身,不能称正途。士子等莘莘向学,纳人才于兴奋,无奔兑,无徼幸。此于酌古酌今,为吾国独有,而世界所无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体现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晚晴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又是从废除科举开始的。……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统一过程中,产生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学制”)和《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前者因不够完备而没有实行,后者则明确地规定了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的各级学校的学制,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的实行对20世中国学校制度产生很大影响,他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明确点出了新教育的宗旨。1906年,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说:“中国之大病:日私、日弱、日虚,必因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尙公尙武尙实不可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试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高考作文题是时代变迁的镜子
历史时期 |
高考作文题目(部分) |
1949年10月—1956年底 |
1951年:《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年:《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
1957年1月—1966年5月 |
1958年:《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1960年:《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年:《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5年:《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
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高考中断了11年! |
1976年10月之后 |
1977年:吉林:《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10月》 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92年:材料作文《街头雨中一景》(关注社会公德问题) |
(3)材料三试题中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请结合历史背景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