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潮的演进轨迹可概括为
A.派系斗争十分尖锐 | B.政权更替相当频繁 |
C.抗争、变革和启蒙 | D.忧患、抗争和共和 |
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
一位学者评论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视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选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存在对旧义化的传承与创新 | B.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翻开某一时期报纸,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字。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
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话剧是文明剧,京剧则叫旧戏。这一时期应是
A.洋务运动时期 | B.新文化运动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称“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这便是当前世界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在文章中,梁启超把中国人学西方比作沙漠中追逐幻影,而今幻影已经不见。该文章应是梁启超
A.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
B.在义和团运动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
C.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
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 |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 B.进化与革新 | C.改良与革命 | D.民主与科学 |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该文应该发表于
A.1913年 | B.1915年 | C.1917年 | D.1920年 |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过去之历史,则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字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
B.汉字承载文化糟粕,应使用拼音文字 |
C.否定汉字的目的是反封建、革新社会 |
D.对汉字的批判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了方向 |
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 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
C.人民不支持革命 |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
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实则两全。”(《郭嵩焘日记》) |
B.“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曾国藩《讨粤匪檄》) |
C.“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严复《天演论》) |
D.“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 |
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为解决“本源”问题,近代先进的中国人( )
A.倡导中体西用冲击“天朝上国”观念 |
B.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近代化人才 |
C.宣传民主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 |
D.借用进化论原理阐明男女平等之理 |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这表明,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是( )
A.尊孔复古逆流兴起 |
B.除旧而未能立新 |
C.新文化运动过于强调民主 |
D.道德伦理规范混乱,出现倒退趋势 |
1919年,关于中西文化新旧问题,有学者说:“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同时有学者则指出:“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这两位学者的主张
A.各有合理之处但对西方认识截然相反 |
B.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开始改变 |
C.实质上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取舍之 |
D.反映欧战破灭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言心 |
民国“名记”第一人黄远生认为:“盖吾人须知,新旧异同,其要点本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思想。”黄远生的观点支持
A.魏源的思想 | B.严复的观点 | C.陈独秀的思想 | D.毛泽东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