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确切而论,句中省略处应是(     )

A.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B.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
C.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
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的《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的进程 B.政体频繁的更替
C.社会思潮的演进 D.社会风俗的嬗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这一思想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但在中国并未激起多大涟漪,在国内只印刷了千册左右。而《海国图志》在日本却大受欢迎,从1854年到1856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之多,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以下对中日两国对待《海国图志》态度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够准确的是(   )

A.对《海国图志》态度的差异性,为两国近代化埋下伏笔
B.此时期中日两国的宣传规模有较大差异,日本大于中国
C.鲜明体现了日本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独特民族特质
D.中国长时期的东亚文化中心地位,是一个巨大文化包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外交往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行为。下列文明成果受到对外交往影响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
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视现实的态度转变
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
来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铁轨、火轮机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    )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李鸿章、曾国藩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 、黄兴 D.林则徐、魏源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与此观念相似的是

A.中体西用 B.民主宪政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