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康有为说:“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邹容说:“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二者的共同依据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说 D.经世致用说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6年6月,左宗棠向清廷上奏,他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我国家建都于燕,津、沽实为要镇。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为此,他主张

A.建立海军,加强海防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实业救国,保护商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一副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
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应出自(  )

A.鸦片战争期间的封建官吏 B.维新变法期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运动期间的封建顽固派 D.辛亥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

《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

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 更新:2022-1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托古改制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祖宗之法不足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 (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借其要义,用以发挥
C.西学东渐,全盘接受 D.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