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 B.中体西用的观点 |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 D.还政于民的主张 |
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
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在孔家思想统治之下,……中国文化的改变,至多只有皮毛的改变,没有彻底的主张。……一直到了民国四、五年以后,开始有些人作了片断的个人主义言论。材料中的“开始”与哪一事件有关( )
A.五四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
它“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它”是指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科齐全、综合性强 | B.学风开放、思想自由 |
C.西学东渐、倡新抑旧 | 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
D.能够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
A.平等交往 | B.学习西方 |
C.依法治国 | D.公平竞争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
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
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
D.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
1891年和 1898 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怀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历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 ,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③④ |
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
A.催生了洋务运动 | B.促成了戊戌变法 |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 D.指导了辛亥革命 |
百度对“近代化”词条的解释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下列主张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是( )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引用德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的材料多达26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担任过教会报刊的主笔,郑观应则经常在教会报刊上发表时论文章。由此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传教士对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发挥过促进作用 |
B.传教士是外国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 |
C.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传教士主导 |
D.中国近代的思想家都受过外国传教士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