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 )
①王韬 ②严复 ③薛福成 ④郑观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向”。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
A.基础性 | B.实用性 | C.科学性 | D.思想性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材料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请回答:
(1)上述言论各自代表了哪派的思想主张?
(2)这些派别的主张是什么?应怎样评价?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书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陈独秀曾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任诸自然之淘汰,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陈独秀批判孔子思想所运用的思想武器是
A.三权分立学说 | B.马克思主义 |
C.社会契约论 | D.社会进化论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否定君主制 |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C.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
C.让中国人放弃对外国公众的排斥 |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
A.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B.维新派认识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
1926年创刊的《自然界》的《发刊旨趣》中说:科学上的理论和事实,须用本国的文字语言为适切的说明,须用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来说明;还须回转来用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说明我国民所习见的现象和固有的经验。材料强调的是( )
A.要用民族化语言解释科学 | B.固有经验能推动科技发展 |
C.科学必须民族化和本土化 | D.科学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 |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