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其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我们批驳上述荒谬舰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
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C.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请问信中所指(两次合作)“合则对国家有利”指的是
A.推翻帝制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抗日战争胜利 |
C.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D.抗日战争胜利和达成“九二共识” |
某书中有这样的场景:林彪在一次遛马时,被国民党一士兵误伤,阎锡山命令将林彪送到山西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还把这件事向延安做了解释。该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黑白不明,是非不分,败虽不足耻,胜亦不足武。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李宗仁先生的这一段话应该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后有感而发
A.北伐战争 | B.台儿庄战役 |
C.平型关大捷 | D.淮海战役 |
1937年,一个日本记者目击了日军的暴行。他写道:“码头上到处是焦黑的死尸。一个摞一个,堆成了尸山,在尸山间有五十到一百个左右的人影在缓缓地移动,把那些尸体拖到江边,投入江中。呻吟声、殷红的血、痉挛的手脚,还有哑剧般的寂静,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该日本记者目击的是( )
A.日军在旅顺对当地和平居民实行的野蛮大屠杀 |
B.八国联军在北京的骇人听闻罪行 |
C.日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D.英美军舰炮轰南京制造的南京惨案 |
《蒋介石日记》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记录:“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20世纪10年代 | B.20世纪20年代 |
C.20世纪30年代 | D.20世纪40年代 |
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
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日军宣布投降后,顺溜背负血海深仇,追杀坂田”,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的累累罪行不包括 ( )
A.潘家峪惨案 | B.南京大屠杀 |
C.旅顺大屠杀 | D.“731部队”细菌战 |
“我们扒飞车那个搞机枪,撞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这是《铁道游击队》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 B.井冈山斗争时期游击战 |
C.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战 | D.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 |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一·二八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不同结局的原因有( )
A.是否实行全民族抗战 | B.国际环境不同 |
C.是否依靠军队抗战 | D.中日力量对比不同 |
四位同学学习了1931-1945年的中国历史后各自得出一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本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是导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最主要原因 |
B.中共领导的力量在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
C.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起主导作用,相持阶段敌后战场起主导作用 |
D.抗战最终胜利主要有赖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
毛泽东对正面战场抗战评价道:“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
A.国民政府组织大规模会战 | B.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 |
C.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条件 | D.配合了各国反法西斯战争 |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
① 鸦片战争
② 甲午战争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④ 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