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为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从材料中可知洪仁玕主张( )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
《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分配方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军事斗争紧张,客观环境不利于实施 |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敌我力量悬殊 |
C.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本性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失去了时机 |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
历史依据一 |
历史依据二 |
历史结论 |
甲 |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
乙 |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 D.《中国土地法大纲》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北伐战争 |
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
A.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
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
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据此,容闳强调:
A.旧民主革命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
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清朝的分崩离析 |
C.太平天国运动铸就了深远的革命精神 |
D.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救亡的新思想 |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
①领导者进取心逐渐减退
②内讧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
③清廷和列强的联合镇压
④天京陷落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 )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