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
B.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
C.丙同学: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
D.丁同学: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D.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1853年8月,芙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报告说:“宣布中立……如果不是惟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如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 而迅速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 的……太平天国并不像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有适当的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材料反映出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
A.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 B.待机扩大侵略 |
C.期望从太平天国获得更多权益 | D.妄图勾结清政府 |
1853年5月21日伦敦一家大茶叶公司的一段通信中写道:“上海的恐慌据报道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25%以上,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用的白银都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
B.李秀成率领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 |
C.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社会动荡 |
D.英法美在上海展开租界争夺大战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曾依据《天朝田亩制度》一度取消城市的商业活动,没收一切商店里的物资,但不久又在天京城外设立各种商店。这表明( )
A.原来的城市政策具有空想性 | B.领导人开始转向腐化堕落 |
C.领导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 D.太平天国由攻转守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二十五家中,设国库一,礼拜堂一,两司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总要用之有节,以备兵荒。”对这个方案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
C.体现了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D.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1861年4月的某一天,赵烈文(曾国藩的幕僚)看到了某书,在其日记中记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
A B C D
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 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
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 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 B.社会治安混乱 |
C.土地兼并严重 | D.官吏贪暴腐败 |
“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 B.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
C.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