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江西]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点刑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这主要表明

A.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与明清两代没有区别
B.行政机构分散、权属交叉有利于集权
C.行政机构互相牵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行政区域是中央集权的主要方式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福建省漳浦博物馆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碑上方正中竖刻“皇帝敕喻”四字楷书,正中间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治十年(1417年)正月二十七日。”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明朝

A.地方机构的改革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宦官与大臣的矛盾 D.抗击倭寇的情况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
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     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
③东北西北大片国土沦丧,金瓯残缺   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的对话中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地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材料中所说的“这个运动”是

A.北伐战争 B.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 D.建立抗日根据地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尼克松准备访华 D.中美开始建交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资料说“同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_______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_________”当添入

A.五经博士 B.军机大臣 C.八股取士 D.重农抑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A.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B.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C.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D.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平民权力过于膨胀,是导致雅典衰落的原因之一。一味强调人民权利……忽视对民主的教育使得这种建立在‘人民’名义上的民主政治远离了政治正义。……当今世界许多地方正在重演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故事。”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批评指出了古希腊雅典间接民主的弊端
B.现代国家不应发展古希腊式的直接民主
C.民主政治与“强调人民权利”二者不可兼得 
D.民主知识的传授,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晨邮报•1789年7月21日论巴士底狱的陷落》:“英国人一定是丧失了所有的道德和自由感,否则怎么会对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对它正在进行的庄严方式,不表敬仰赞赏。凡有幸目睹这一伟大城市最近三天发展的同胞,一定不会认为我国的话是夸张的。”“这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是指

A.尼德兰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他强调的是

A.民主性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1952、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最佳结论是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A.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相对缓慢        
B.B.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忽视轻工业
C.片面强调重工业,以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D.全面发展,重视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D.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而这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革命前,欧洲国家的妇女个体还没有参与公共劳动
B.妇女个体参加公共劳动必须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后
C.大工业开启妇女的活动空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能力
D.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汁表(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以下推论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年份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强化了人们抱团取暖意识          
B.福利保障制度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C.“大萧条”影响人们家庭婚姻关系          
D.“大萧条”期间的婚姻自由受限制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春秋繁露》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这位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康有为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古代随着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适应商业和市民需要的文化领域取得非凡成就,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明清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元杂剧的昌盛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间喜剧》是该类文学的代表作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中国“文革”后的伤痕文学具有类似的文学手法
D.这类文学在英国的代表是雪莱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法》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1)恩格斯曾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请依据材料一论证恩格斯的观点。
材料二:“……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暂时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2)综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约翰•达尔贝格-阿克顿(18世纪)“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段话。
材料三: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该法典有何影响?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1881年《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
材料三: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苏智良《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清时期上海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呈现怎样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近代上海所形成的新的“经济力量”和“人文秩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基于上述材料,怎样看待近代上海地位的变迁?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油画中历史

问题:
(1)该油画呈现的历史场景发生于何时何地?
(2)油画中的情景,在历史上可能存在吗?说明理由?
(3)观察油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4)从历史的角度怎样看待该油画的价值?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师临鹰宜四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