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图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
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
A.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
B.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
C.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D.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
下图根据《1898年英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编制。图片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甲午中日战争从根本上冲击了英国侵华利益 |
B.英国对清朝经济贸易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
C.英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所处地位有所下降 |
D.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经济侵略 |
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前,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下列关于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欧洲帝国主义列强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C.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民族危机刺激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从中可知
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
|
1890年 |
1913年 |
1933年 |
种植业、渔业、林业 |
68. 5 |
67. 0 |
64. 0 |
手工业 |
7. 7 |
7. 7 |
7. 4 |
现代制造业 |
0. 1 |
0. 6 |
2. 5 |
采矿业 |
0. 2 |
0. 3 |
0. 8 |
电力 |
0. 0 |
0. 0 |
0. 5 |
现代运输和商业 |
5. 1 |
4. 6 |
4. 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 B.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 |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D.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创办永利碱厂时,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起初反对,后又要求合作,范旭东以“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将卜内门公司拒于永利大门之外,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独霸中国碱业市场的企图。这则材料可以说明( )
①民族工业与列强企业存在矛盾 ②范旭东是位爱国资本家
③民族企业可以从根本上破除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④民族工业的发展处境艰难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 B.工商皆本 | C.重利轻义 | D.重农轻商 |
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三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侵略加剧 |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
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1905年把振兴实业、讲求物质说成是“救国至急之方”,攻击革命派的“自由、民主、革命、自立之说”,是所谓“毒溺中国之药”。上述现象说明实业救国论( )
A.正确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
C.对中国政治变革将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
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 |
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 |
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 |
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政治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