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治微《中国文化史》载:“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造纸术的突破 | B.科举制的完善 |
C.印刷术的发展 | D.图书买卖兴盛 |
《梦梁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A.战国 | B.汉代 |
C.唐代 | D.宋代 |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 )
A.甲骨文、造纸术、指南针 |
B.印刷术、青铜器、指南针 |
C.书法、火药、指南针 |
D.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大唐王朝由盛而衰。在这一特殊时期,唐朝老百姓有可能经历到的是( )
A.科举考试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内容 |
B.争相传诵白居易的《卖炭翁》 |
C.老百姓不能幸免于战火,被火炮炸伤炸死者无数 |
D.“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是对叛军行为的强烈控诉 |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指出“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该材料说明( )
A.天象记录与历法制定密切相关 |
B.天象变化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
C.天象记录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
D.天象变化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中国城市建设史》)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
B.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
D.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 B.求善而不存真 |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 B.甲、乙都正确 |
C.甲错误,乙正确 | D.甲乙都错误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
B.《授时历》 、 《神曲》 |
C.《天下郡国利病书》 、太阳中心说 |
D.《窦娥冤》 、 《哈姆雷特》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