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目的。(8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典》。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律程序。……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律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三 古代史家所探究的关于古代文明的诸多问题,都和现实世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他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以及提出问题的一些方式往往也是对当代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回应与思考。
——黄洋《古代文明研究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基本特点。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观点。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研究古代法律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王朝都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行政管理制度?
(3)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的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3分。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速臻“文明”一途,实归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一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四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也不知道……后来凡是要紧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的主要差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血缘政治是破解中西古代政治发展的关键密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既为高贵者亦为卑贱者制订法律。他调节了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恩格斯称颂梭伦是“以侵犯财产关系的办法开始了一套所谓政治革命”。
——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整理
材料二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自五季(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
——(南宋)郑樵《通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梭伦改革相比,伯里克利时期在官职人员选拔机制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并简述该制度的政治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选官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的政治影响。综合本题所有信息,指出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政治演进结果的本质差异。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左传》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清代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期……伴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和政府首脑的地位空前加强。清朝皇帝都亲理朝政,这在历代最高统治者中也是少有的。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两种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总结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并结合史实举例说明。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历史》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完成:
(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以及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人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一和图二是中国古代两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局面形势图。
材料二 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 而是政治制度, 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 如何统一, 统一到什么程度. 同样,分类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 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而是冲击,削弱了旧制度的结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1)比较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的异同。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必修1
材料三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史记》
材料四 图片反映的是指鹿为马的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些制度?并指出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三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他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
(3)材料四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明四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朝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
材料二 (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对近代西欧政治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很多现代中国的作者,称之为“封建社会”,并且以此将它与欧洲的feudal system相比拟,其结果总是尴尬。欧洲之feudal system被称为feudalism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之后,当日作者以此名词综合叙述中世纪一般政治及社会特征,并未赋予历史上的意义……征之中国传统文献,“封建”也与“郡县”相对,所以将汉唐宋明清的大帝国、中央集权、文人执政、土地可以买卖、社会流动性大的郡县制度称为封建,更比拟为欧洲的feudal system,就是把写历史的大前提弄错了。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国子是公卿大夫及诸侯的子弟,因为他们不是嫡长子或嫡子,所以没有继承权。但他们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之后,在王的侍卫亲军或禁卫军中服务若干年,等到40岁以后,便可以取得入仕的资格。士要由司马考辨其才能,司马根据他们的才能,草拟出使用意见报告给王,由王确定官拜何职。上报给王的人才称为“进士”。贡士是由诸侯选拔的,由诸侯直接贡献给天子,经过天子考试合格者,可以依照他们的才能授予官职,有的还可以得到爵位及封土,跻身于世袭贵族的行列。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历经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之际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健全的监察机关和完善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材料一中的“贡士”制度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一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代到唐代我国文官制度的发展趋势。